新闻动态
草书发展至盛唐,狂草臻于成熟,于流动之中求得笔法、节奏、线条、结构的丰富变化,成为草书不可更改的准则。黄庭坚对唐人狂草钦服有加,对张旭、怀素皆有深刻之论,自言 “于石杨休家得藏真(怀素)自叙,仔细观瞻数日,恍然有所领悟,落笔便觉超凡脱俗”。
图片
以其聪慧颖悟与卓越才力,并非领会不到唐人草书之要义,然而他的草书却一改唐人旧法,速度放缓,略作顿挫,在诸多地方舍弃线条的连续而着重于空间的布局,最终形成与唐人截然不同的一种风格,“草书之法,至此又生一变矣”(姜夔语)。他的草书,线条中奔放的气势诚然无法与唐人相较,但空间结构所展现出的气度以及变化的丰富多样,却不逊于唐人。
图片
黄庭坚在晚年回忆自身草书的历程时云:“予学草三十余年,初以周越为师,故二十年抖擞俗气未脱。晚得苏才翁子美书,观之乃得古人笔意。其后又得张长史、僧怀素、高闲墨迹,乃窥笔法之妙。” 又言:“元符三年二月己酉夜,沐浴罢,连饮数杯,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草。耳热眼花,忽然龙蛇入笔!学书四十年,今夕所谓鳌山悟道书也!” (《山谷题跋》卷七)
图片
他从名家周越入门,又追摹苏舜钦,五十六岁左右在四川眉山石扬休家得见《怀素自叙》墨迹,“顿悟笔法,下笔飞动”,草书得以大幅精进。他的草书代表作皆产生于这一时期,如《诸上座草书卷》《刘禹锡竹枝词草书卷》《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》等,尤以《忆旧游卷》为典型。
图片
将黄庭坚草书与怀素草书相较,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创作与审美论断。其一,与怀素的相同之处在于,皆致力于使草书摆脱实用书写,成为纯粹艺术的表现。这是对书法创作观念的重大拓展与转变。其二,与怀素的不同之处在于,怀素追求非理性的激情展现,他则追求理性的 “风韵” 抒发。他与苏东坡有一共同认知,即 “匆匆不及草”,非实用的草书书写,乃是在并非匆忙之时所完成的一种理性创作活动。
图片
他道:“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,余将至青衣,吾宗子舟求余作草。拨忙作此,殊不工。古人云:匆匆不暇草。端不虚语。时涪翁年五十六矣。”( 黄庭坚《山谷题跋》卷八《书自草李潮八分歌后》)。可见,山谷并非因求诗作书,而是 “求余作草”,“作草” 乃是对实用书写的明确超越。
图片
作为创作理性追求的另一特征,即 “左规右矩” 之说。他言:“楷法如快马入阵,草法欲左规右矩,此古人妙处也。” 这是一反常人之见,对 “草法” 提出了比 “楷法” 更为严格的 “左规右矩” 法则要求。他主张 “锋藏笔中,意在笔前” 。黄庭坚草书没有怀素那种 “忽然绝叫三五声,满壁纵横千万字” 的激情气势,而追求借 “变化无常” 的 “用笔之法” 所表达的 “风韵” 之美。他主张学草书应学小草,而认为 “大草殊非古”,乃是一种 “俗气”。
图片
他还批评此种 “俗气” 道:“数十年来,士大夫作字,尚华藻而笔不实,以风墙阵马为痛快,以插花舞女为姿媚,殊不知古人用笔也。” ( 《山谷题跋》卷七《书十棕心扇因自评之》)他甚至认为:“欲学草书,须精真书,知下笔向背,则识草书法,草书不难工矣。” 纵览黄庭坚草书,虽结字、章法开合极大,但用笔大多迟缓,以小草法作狂草,致力于草字造型的视觉形式感,故而被米芾调侃 “黄庭坚描字” 。
图片
黄庭坚草书是盛唐草书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,然而已丧失张旭、怀素极具激情和浪漫气质的盛唐气象,这与他作为重理趣的宋诗代表人物的审美意趣相得益彰。
此种风格与他的行书有所关联。黄庭坚的行书为达开阔之结构,观察《苏轼寒食帖黄庭坚跋全卷》一些笔画尽力向外延展,如此便造成了笔法上的某些难题。
图片
前人追求笔画的变化,主要依靠线条内部运动的丰富多样,其笔法以使转为主,如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;当笔画的尺度增大且趋于平直时,无法再运用使转之法 —— 一画中一次使转成效甚微,多次使转则难以操作,因而唯有采用行进中增添波折之法,这虽在流畅性上有所折损,却增添了复杂性与苍老之感。此即 “涩笔” 的由来。这一类笔触亦是他草书的关键所在,如《太白忆旧游诗》。
图片
短画自然无需增添波折,由此还能够形成节奏上的对比。总体而言,黄庭坚的书写速度较唐人狂草慢得多。倘若将唐人草书比作少林拳,那黄庭坚则似八卦、罗汉一路 —— 还不同于太极。
黄庭坚的单字衔接独具特色。相邻两字常常相互穿插,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处,尽管有摆布的痕迹,但总能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;两字之间,书写时紧密相连的端点被各种紧贴的结构隔开,空间成为构成作品的主导要素,时间退居其次 —— 唐人狂草则全然是另一种感受。
图片
《昭味詹言》评其诗歌创作:“山谷之妙,起无端,接无端,大笔如椽,转折如龙虎,扫弃一切,独提精要之语。每每承接处,中亘万里,不相联属,非寻常意计所及。”关于“承接”问题,黄庭坚的书法与诗歌如出一辙。
总体速度的减缓亦有助于强化刻意安排空间的印象。作者仿若在边书写边思索对空间的处置,思考成熟之际则来几下迅疾动作,接着又于沉思中缓缓行进,譬如《黄庭坚郁孤台法帖草书遗珍》。
图片
黄庭坚的草书中存在一种不易被察觉的宽宏广博。他时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,从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尤为开阔,同时也造就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。此乃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显著特点。
后世鲜有人直接研习他的草书,然而他作品中的某些构成方式却影响深远。自他以后,草书与行书笔法的交融混杂成为常见之象。祝允明等人草书中的平直点画(于唐人草书中未见)以及邻字的穿插,皆能看出黄庭坚的影响,而王铎草书中某些特殊的缀合方式,与黄庭坚的作品关系紧密。
图片
在草书的发展历程中,黄庭坚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端。一个漫长的时代。他的影响难以详述,因为他是一个起始之端,一位卓越的独创者。他并非以表面的形似施惠于后人,而是从深层影响到人们的构成准则。然而也恰是他,以其身影阻隔了人们对唐人狂草的真切理解。
黄庭坚草书《李白忆旧游诗全卷》依沈周考订,乃是黄庭坚于绍圣年间(公元 1094 - 1098 年)被贬至黔中之后所书写,属于他晚年的草书杰出之作。恰如沈周于诗卷的题跋中所云:"山谷书法,晚年大得藏真(怀素)三昧,此笔力恍惚,出神入鬼,谓之 '草圣'宜焉!"至此,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然臻至登峰造极之境。祝允明评价此帖道:“此卷奔腾纵逸仿若藏真,几有夺胎换骨之妙。”
图片
此诗之书法,深得张旭、怀素草书飞扬洒脱之神韵,且具自身风格。用笔紧敛峭拔,瘦硬奇绝,气势雄伟刚健,结体变幻无穷,乃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佳作。
此卷将怀素瘦韧迅疾的用笔,变得瘦硬且起伏多变,并把《怀素自叙》上下腾跃挪转、开合有致的行气章法,变得更为紧密绵密,使布白空间呈现更多,左右摇曳的疏密对比更为显著,营造出满纸云烟、飞花乱坠的意象。此卷多施 “一笔书”,众多整行皆不换笔,卷舒自如,姿态多样,将李白诗中惯有的豪迈、机变、空灵、欲仙的意境作了倾情展现。苏东坡言 “不践古人”,与黄庭坚所谓 “方近古人” 之宗旨相契合,即非在形似古人上着力,而是与古人艺术之精神相融合。黄庭坚得见《自叙》后所作草书有所变化,并非如苏舜钦等人那般亦步亦趋地模仿怀素,而是彰显出 “自成一家” 的独特风貌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黄庭坚郁孤台法帖草书遗珍》、《苏轼寒食帖黄庭坚跋全卷》、《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全卷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黄庭坚郁孤台法帖草书遗珍》、《苏轼寒食帖黄庭坚跋全卷》、《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全卷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